4月20日晚7点,著名评论家张清华做客人文素质基地,在东九楼C103举办名为“精神成长与文学中的成长叙述”主题讲座。此次讲座为管家婆图库彩图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举办的著名作家评论家“春季驻校讲学”最后一站,由人文学院教授蒋济永主持。蒋老师一开场便为我们推荐了张清华老师的两篇评论文章《文学的减法——论余华》和《叙述的极限——论莫言》,让张清华老师在为我们讲述文学的过程中展示大家的风采。
图:张清华教授
讲座一开始,张清华教授谈到此次选择“成长”作为演讲的主题,是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都会面对的话题,同时也是每一个人度过青春期,乃至年过半百都将会遇到的问题。我们一生中都会面临新的生命处境、新的生命经验、新的生命困境,而我们在青年时期面对生命境遇表现出的茫然失措,在很多文学叙事中都会表达出这种困惑。由此,张清华老师为我们引出了“成长小说”一词,作为一个文学概念的提出,它是自然科学领域“进化论观念”的产物。但在中国古代没有“成长”的概念,因为我们没有出现原发的进化论思想,而欧洲的成长小说则更为成型。接下来,张清华老师为我们列举了中外几部优秀的小说作品,为同学们详细讲述了文学中的成长叙事,希望对同学们的成长体验和成长经历有所启发。
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作者将“烦恼”作为成长的主题,将主人公维特琐屑的情绪浪漫主义化,笔下的维特正是一种拒绝规训、拒绝成长的姿态。张清华老师在这里将“烦恼”上升到哲学高度,引入海德格尔“烦”与“畏”的观点,认为“烦”与“畏”是人对于“时间”与“存在”的基本反映。同时张清华老师指出,《少年维特的烦恼》把青春成长的烦恼与一个时期的社会大背景加以联系,透视出了一种纯粹、激荡、伤感、脆弱的氛围。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张清华老师指出哈姆莱特的悲情与“错乱”是一段比较危险的成长期。当面对父亲被杀、母亲被夺的仇恨时,哈姆莱特一直处于犹豫之中,进而选择一种“佯疯”的状态,近似一种诗人和哲人,但反而使其更加矛盾,使自己的行为一错再错。
对于鲁迅的《狂人日记》,张清华老师为我们解读出狂人成长的叛逆与规训,“每一代人都是叛逆者,但最终又成为管束叛逆者的人” 。《狂人日记》中真实地写出了作为“精神现象”的“迫害狂”的特征,而体现出鲁迅的观点:“只有青年人才会对现实不满,敢于说出‘吃人’的真相。”不论是联系到《皇帝的新装》中对赤身裸体的恐惧,还是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张清华老师独特而深刻的观点让在场学生思维顿开。
图:讲座现场图
对于郁达夫的《沉沦》,张清华老师为我们讲述了青年“成长中的堕落与自毁”。在杨沫的《青春之歌》中,张清华老师解读了个人成长历史的“革命改装”范例。而在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张清华老师指出了成长中的道德失败和理想幻灭。除此之外,张清华老师还为我们解读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未有“成长”的撒娇者形象,以及诗人顾城拒绝成长的撒娇者姿态。最后,张清华老师总结道,通过列举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成长”这一富含哲学性的、复杂的话题,希望能够张开这个巨大问题的切口或路径,给大家带来一点点启示。
讲座最后,张清华老师更是为在场同学们带来了两段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饱含深情的语调配上动人的音乐,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至此,由人文学院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举办的著名作家评论家“春季驻校讲学”活动圆满结束。